如何聽蕭邦的音樂
蕭邦有「鋼琴詩人」的頭銜之稱,不過他並非真的「寫詩」,他不像舒曼興趣廣泛,是個非常死心眼、幾乎只寫鋼琴音樂的音樂家。
所以「詩人」兩個字從哪來?這和從浪漫主義時流傳下來、且地位越來越高的文學創作 — — 「詩」有關。詩在浪漫主義中,被用來表達許多特別的人類經驗,這些經驗可說超越文字之外的。
那時代的詩人波特萊爾曾說過:「讀完我的詩,你會完全忘記我的詩句,但不會忘記我的詩。」
這意思是:詩句會帶你感受到那些複雜、曖昧的情感,而這情感是無法被忘懷的。
詩中所描寫的很多情感,並不是單純、平板的快樂或悲傷,而比較像是:你在最快樂的時候,可能突然感受到不曾經歷過的悲傷;在最可怕混亂的城市場景中,卻感受到不曾感受過的美。
人生而為人,會經歷許多「無法描述的情感」,這就是詩所要追求的。
所以同樣地,蕭邦的鋼琴作品,也能像這些詩一樣把情感傳遞給人,而且幾乎沒人能超越過他,這就是為何他被稱為「鋼琴詩人」。
因此要聽蕭邦的音樂,可以先做好「這音樂會激發你內在各種不同情感」的心理準備,再來聆聽。蕭邦不像舒曼那麼會使用文字、幫音樂下好標題,所以他幾乎不寫標題音樂,但他的音樂中有非常多情感。
從小步舞曲到詼諧曲
詼諧曲(scherzo),原文指的是不穩定的節奏,有種「走路走一走會跌跤」的幽默感,是一種節奏音樂。
古典主義的奏鳴曲,有固定「快-慢-快」三樂章的形式;而後發展為大奏鳴曲,是在原先「快-慢-快」中插入小步舞曲,增加曲子的動感。
小步舞曲的結構,通常是先有段快節奏、似乎真的可以跳舞的,再接著平靜、緩慢的中段(trio)舞曲,最後小步舞曲再回來。
從海頓開始,就喜歡把小步舞曲放入奏鳴曲中。而到了貝多芬,他又做了更多的變化,像是他的9首交響曲就能清楚看出變化:第1、2號都還使用了小步舞曲,到了第3號英雄交響曲,他就開始使用詼諧曲。
詼諧曲可以製造出突強、打破人對音樂原本想像的聲音,這也是貝多芬所喜歡的。所以貝多芬之後,以詼諧曲取代小步舞曲,就成了固定的「大奏鳴曲」形式。
不過到了蕭邦,他又創造出進一步的突破:他將這大奏鳴曲四個樂章中的詼諧曲獨立出來,並將之寫成完整的樂曲,不過其中仍保留詼諧曲的形式和精神,包括強烈的節奏性、明確的中段,同時也在這些曲子中放入各種情感。
舒曼:這是首充滿溫柔、勇氣、愛,與輕蔑的曲子
舒曼很欣賞蕭邦,今天要聽的第二號詼諧曲,他也為蕭邦寫了短短的文字:曲中有溫柔、勇氣、愛、也有輕蔑(這輕蔑指的是對一般人「庸俗」的輕蔑。浪漫主義時的許多文學和音樂作品,就是想告訴人類,要看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不堪、別再庸俗的活著,而該去探詢更美好的東西)。
・「問、答句」般的詼諧樂段
曲子一開始,蕭邦以非常輕柔的「問句」和強烈的「答句」形成對比。
接著答句延伸,讓問題展開成豁然開朗的景色。
・情緒變化豐富的中段
通常詼諧樂段-中段-詼諧樂段結構中,若詼諧樂段是相對沒那麼多感情的,則中段會是充滿感情的、慢速的對比。
此首曲中,即便詼諧樂段已經充滿感情,但中段蕭邦仍安排了更不一樣的情緒變化:中段第一段,他運用許多細緻的裝飾音,在主體感覺沈重的旋律中,點綴出相反的上聲音群;第二段中,運用多次優美的三連音;第三段以右手輕巧的(leggiero)觸鍵,搭配左手和聲變化。
此首的中段為簡化的奏鳴曲式:先是前述三主題的呈示部,然後進入發展部,讓三主題變形發展,但順序卻是顛倒的。
之後再回到整曲一開始的「答句」音型,接到中段第二段的激動情緒,最後中段以漸弱結束。
・返回詼諧樂段、輝煌尾奏作結
然後以一小段前導的低音,又帶回到最前面的詼諧樂段。
樂曲最後運用了蕭邦常用的尾奏(coda)動機,提示樂曲進入尾聲,以龐大、近乎管樂般大聲的音響,輝煌結束樂曲。
反覆的二度音程動機
有趣的是,整首曲子運用許多二度音、不協和音成組成的動機,並延伸出許多變化。
蕭邦很擅長使用二度音;另一位很會使用二度音的,就是拉赫曼尼諾夫,這種運用音樂本身自然邏輯製造出的旋律,也經常讓人感到難忘,例如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。
蕭邦是個很奇特的人,和舒曼相比,他是個「懶惰」的作曲家:舒曼喜歡在短小的音樂裡塞入很多東西,但蕭邦喜歡用同樣的素材不斷重複,厲害的是他可以讓你聽不出他一直在反覆。
此外,蕭邦的樂譜幾乎不用反覆記號,你以為是反覆的兩段,其實都有些非常小的變化,而這些卻成為後人在理解蕭邦的普時很大的困擾,因為你不知道那是抄寫錯誤,還是蕭邦刻意寫成的,不過反之,這也成了後人在研究蕭邦的譜時,能不斷探尋他寫下那些音符道理的部分。